7月8日,前NBA球星“老猫”卡蒂诺·莫布里在《All The Smoke》的访谈中提起姚明,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。他形容姚明的技术水准堪比尼古拉·约基奇,那种细腻的控球、精准的投篮和对比赛节奏的掌控,仿佛一位球场上的诗人。然而,莫布里也指出,姚明在休斯顿火箭队的体系中,始终未能完全释放自己的潜力。就像一块未被妥善打磨的玉石,尽管质地非凡,却因环境所限,未能绽放出应有的光芒。
莫布里在2002至2004年间,与姚明一同效力于休斯顿火箭队。那几年,球队的教练更替频繁,先是汤姆贾诺维奇,后是杰夫·范甘迪。他回忆说,当时球队的战术体系像是一个被束缚的舞者,尽管姚明拥有出色的全面能力,却难以在比赛中充分施展。进攻策略的局限性,仿佛为他的才华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,让他未能完全释放自己的潜力。
展开剩余71%老猫在节目中提到:“人们对姚明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他单打独斗的层面,其实他完全有能力像约基奇那样,把球传得游刃有余。他具备那样的天赋,只是当时球队的战术体系并不鼓励这种打法。如果当时是里克·阿德尔曼执掌教鞭,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。你或许会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姚明,像克里斯·韦伯、弗拉德·迪瓦茨或者布拉德·米勒那样,在场上穿针引线,掌控节奏。”
教练在进攻方面对我们管得太多,不让我们随心所欲地施展。他偏爱的是一种类似帕特·莱利式的掌控节奏、缓慢推进的战术风格。每场球不过七十次左右的进攻机会,让比赛变得枯燥无味,像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棋局,而非充满激情的较量。如果队伍里有天赋出众的球员,此刻却要他们停下来思考,这未免有些荒谬。真正的进攻不该是靠大脑计算,而应如水流般自然流畅。尤其当你身边站着那些只需一个眼神就能得分的球员时,过多的思虑反而成了负担。
姚明的策应能力堪称惊艳,他那超群的篮球智商与开阔的视野,让他在内线如同一位冷静的指挥官,仿佛能随时将球传给最合适的队友。可惜当时火箭队的战术设计并未真正释放他的传球天赋,若能更充分地利用这一点,他的比赛或许会更具观赏性,影响力也会更加深远。
有人感慨,若大姚活跃于今日的联盟,或许能拥有更辉煌的成就。不必刻意增重,投射能力也能得到更全面的开发,毕竟如今的篮球更注重空间与效率。
也有人指出,当年的篮球理念限制了姚明的发展。如果他在现代体系中打球,虽然未必能达到约基奇那样的全能程度,但至少能发挥出一半的潜力。
范甘迪和锡伯杜的执教风格,某种程度上缩短了他的职业生涯。尤其是锡伯杜,他对比赛的控制欲极强,导致球队进攻方式单一,球员们只能依赖姚明和麦迪支撑全场。
姚明当年的单打能力令人惊叹,高效且极具威胁。若体能能跟得上,场均30分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小范(指弗朗西斯)让姚明沦为苦力,整场比赛他不断冲击内线,靠上篮、中投或造犯规得分,几乎撑起了火箭的半边天。而后期麦迪则常常悠闲地坐在场边喝茶,出手投篮,很少突破内线,还动不动就受伤。退役后还抱怨搭档不力,说自己无冠。
范甘迪更适合担任防守教练,一旦执掌教鞭,他的控制欲过强,进攻端几乎毫无章法。那几年火箭的角色球员虽不算出色,但他们的进攻方式实在难以恭维,全队几乎只靠姚麦两人支撑。
大姚初入联盟时,便已展现出中远距离投射的潜质,身形轻巧,步伐灵动。然而,受限于当时火箭队的战术体系,再加上那个时代普遍认为高个子就该在内线厮杀的观念,整个联盟的大个子们都在禁区里拼抢对抗。如果你不进去,媒体和球迷都会觉得你不够“合格”,于是他被迫增重,扛起内线的重任,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技术的全面发展。过早地定型为传统中锋,让他的潜力未能完全释放。若将那时的他放到如今这个时代,年轻的大姚或许早已被拉到外线投射,甚至在训练中融入更多控球技巧,顺应潮流,成为更全面的球员。
发布于:北京市长宏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